COP30雖然順利召開,但一開場便在「誰該多減碳、誰該買單」的老問題上再度分裂。疫情後的全球供應鏈混亂、烏俄戰爭造成的能源重組,再加上各國經濟疲弱,使得本屆峰會的氣氛更像是「各國護自身經濟」大於「攜手拯救地球」。國際政治在猶豫、拉扯與算計,但永續議題卻等不起。
王至亮在ESG論壇中指出節能、社區共榮與風險治理是建築業永續關鍵。 圖/常喜悅
然而,在各國角力的空隙中,一個更現實的事實逐漸浮現——真正能推動永續的不是政客,而是產業;不是遠方的協議,而是腳下的城市。身為高碳排產業的建築業,反而成了最能落地執行永續的行業。大台中不動產建築開發公會榮譽理事長王至亮指出,國際談判的分裂並不會讓永續停下腳步,反而提醒產業必須提前布局。「建築業若不掌握永續,就會被市場淘汰,而不是被政策淘汰。」
王至亮強調,永續不只是綠建材與節能標章,而是「能被住戶感知、信任、願意買單」的整體體驗。SDGs–ESG對應矩陣的最新實證研究也印證了這點:真正影響消費者的永續因素,只有五項:節能減碳、在地社區參與、多元包容、風險管理,以及利害關係人參與。
換句話說,華麗卸責的國際承諾不會帶來信任,但建築企業的透明治理與在地行動會。在全球共識搖晃的時代,建築業反而迎來了罕見的機會:以科技強化工地管理、以低碳建材減少排放、以完善治理強化市場信任、以永續社區回應生活需求。
世界在猶豫,但都市不能等待;政治在拉扯,但住戶健康不能等待。當COP30還在討論責任,建築業已經能實際減碳、改善生活、重建信任。永續真正的領航者,很可能不是在談判桌上的國家,而是正在城市中默默創造改變的建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