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政治向來激情洋溢,街頭抗爭、議會對峙、言語交鋒,不時成為新聞焦點。然而,當年那些高舉「民主」、「改革」大旗、以對抗威權為名的政黨,如今已從體制外的挑戰者,轉變為手握權力的執政者,社會對其期待與檢視的角度,也隨之轉變。
曾幾何時,衝進立法院、號召群眾包圍行政機關,是對抗威權的象徵,反觀如今,當群眾在執政黨號召下,又要重回街頭,高喊罷免聲浪,人們是否靜下心想想,民主法治因為政黨鬥爭,導致道德淪喪。街頭行動的再次飛翔,究竟是捍衛民主,還是對民主程序的挑戰?當「在野時,鼓勵群眾行動反抗威權」變成「執政後、動員社會壓力剷除異己」,這樣的策略,是否仍能站在道德高地上?還是只是另一個威權的建立。
所謂的民主,不是人民可以大聲指責在位當權者,就是展現民主及親民。但卻忽略了,當年的白色恐怖,引起民眾的敢怒不敢言,導致對抗威權為名的政黨,走上街頭抗爭,但如今,執政黨不讓在野黨監督,利用網軍、查水表等方式、迫害持不同政見者,塑造對己有利之政治氛圍。 民主社會的運作應建立在制度對話、權力制衡與多數尊重少數的共識上。但民進黨從全面執政時,大刀闊斧推動公投修法、限制監督機制,到如今,仍以強勢言論與動員方式回應反對聲音,這樣的操作難免引發「雙重標準」批評。所謂「綠能你不能」,在許多民眾眼中,已不再是口號,而是對制度公平的質疑。
政治的腐化,往往來自權力的無限延伸與道德的鬆動。不論是早年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教訓,或近年,政壇接連爆發的桃色醜聞與私德爭議,無不警示著:一個政黨若不能自我節制,其政治人物的行為,終將反噬整個體制。 當政壇上的不倫戀,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當外交、國防關鍵人物的私生活可能牽涉國安疑慮,我們不能僅以「私德不應干涉公務」輕描淡寫帶過。誠如拉伯雷所言:「政治無道德,即是社會的毀壞。」
更令人關切的是,當執政黨開始主導罷免行動、欲剷除異己,只因無法完全掌控立法院,這樣的政治思維,是否已偏離民主精神的軌道?更從未聽聞一個民主政體中,由執政黨帶頭罷免反對黨民代,只為爭奪議會優勢,這不僅對制度造成衝擊,也在社會中種下更多對立的種子。 能源政策亦是典型案例。過去高喊「非核家園」、倡議「用愛發電」,如今卻面臨供電壓力與光電爭議。面對民間質疑與地方反彈,執政者不願正面回應電力規劃失誤,反而將批評聲音視為敵意。然而,真正的改革不該只是換句口號,更應接受現實挑戰與社會監督。
台灣的民主曾是亞洲之光,但光芒是否持續,取決於政黨是否記得初衷,是否能以一致的標準要求自己與對手。否則,不論是誰執政,都將落入權力的迷思,而失去人民最初給予的信任。權力是一面鏡子,映照的不僅是制度的模樣,更是政治人物的本質。這場民主試煉,台灣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