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史的新頁,自此正式翻開。文化部今(25)日舉行「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典禮,宣告國家第二座美術館自此啟動籌建,選址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未來將以1895至1960年間的近現代臺灣美術為主軸,建立常設展覽與研究核心。文化部長李遠、政務次長王時思、臺南市長黃偉哲,以及籌備處主任黃宏文等人出席揭牌,共同見證這座承載歷史與文化願景的重要時刻。
文化部長李遠、政務次長王時思、臺南市長黃偉哲,以及籌備處主任黃宏文等人出席揭牌,共同見證這座承載歷史與文化願景的重要時刻。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提供
李遠部長在致詞中,以深情而堅定的語氣指出:「臺灣選擇了自由民主體制,就有能力詮釋自己的歷史與藝術。不管外界如何稱呼我們,我們絕不會低人一等。」他回顧過去臺灣藝術家在殖民時代的艱辛掙扎與堅持,包括黃土水、陳澄波、李梅樹等人,在面對文化壓抑時,依然懷抱志氣與信念,書寫屬於臺灣自己的美術史。他特別提到玉山社出版的《曙光來臨之前》一書序文,形容那些時代的藝術家,就如同棒球選手陳傑憲比出的「框框」手勢一樣:「我們也許還沒有自己的名字,但我們絕不低人一等。」
文化部長李遠。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提供
近年來,文化部推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已逐步收穫成果。自2018年起,已完成867件前輩藝術家作品蒐藏、9萬筆檔案史料整理與8,000件文物修復,不僅填補歷史空白,更形塑屬於臺灣自己的藝術記憶體系。許多藝術家家屬也陸續響應國家典藏,包括陳澄波、郭柏川、楊英風、潘麗水等代表性創作者之家人,紛紛簽署捐贈意向,期待透過國家美術館的力量,讓這些珍貴創作得以永續保存、向世人展現。
臺南市長黃偉哲。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提供
臺南市長黃偉哲則指出,美術館二館是在前市長、現任總統賴清德任內,克服財政困難所推動完成,成為臺南文化地標。如今美術館由中央統籌升格為國家機構,象徵臺南的文化厚度再次被彰顯,也預示著南臺灣將成為臺灣藝術史的新重心。他期待,未來藉由國家級資源挹注,結合在地藝術能量,臺灣的美術發展能再攀高峰。
文化部也表示,臺南國家美術館的設立,不僅回應了藝術界多年倡議,更貼近國際美術館發展趨勢。例如,法國奧塞美術館專注1848年至1914年之間的藝術作品,荷蘭國家博物館則著重黃金時代藝術,這類「斷代型、主題型」的美術館早已成為成熟文化體系的重要象徵。臺灣目前唯一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綜合型機構,其典藏與展陳壓力日益提升,急需第二座國家級場館共同承擔國家文化任務。因此,本次設立以「近現代」為主題的美術館,正是順應文化分流、精緻化發展的必要之舉。
文化部長李遠(中)參觀「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並與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館長蒲浩志(右)、雕塑家蒲浩明於前輩藝術家蒲添生創作的〈三美神—懷念〉。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提供
文化部強調,未來兩年將全力推進籌備處各項工作,包括近現代藝術定義研究、館舍功能規劃、典藏制度設計及行政法人法制作業,並持續與臺南市美術館緊密合作,共享資源與展示空間。未來亦將爭取嘉南農水署等鄰近設施作為營運拓展空間,進一步形塑以美術為核心的文化聚落,推動臺南邁向國際藝術城市的願景。今日揭牌,不只是國家級美術館設立的開端,更象徵臺灣藝術與歷史意識的再次挺身而出。正如李遠部長所言:「我們終於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我們的藝術史。」臺灣藝術,從臺南再出發,走向世界,昂首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