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梅州,作為客家民系最終形成地與重要聚居地之一,擁有超過2萬座客家民居。土圍樓、圓寨、走馬樓、四角樓等古建築星羅棋布,僅大埔縣便匯聚了23個中國傳統村落,超過3千座傳統民居,展現深厚的歷史底蘊。
泰安樓為藍氏二十世祖藍少垣於清乾隆二十八年所建,是廣東最大方形石樓之一。(記者張振興翻攝)
位於廣東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藍氏二十世祖藍少垣興建,是廣東省最大的方形石樓之一,2019年泰安樓成功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吸引眾多旅客探訪尋根。
泰安樓層層環抱的「回」字形結構,象徵家族凝聚與世代傳承,是客家人安居樂業精神的最佳寫照。(記者張振興翻攝)
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持續推進,這座見證客家興衰的百年石樓人氣漸旺,推開厚重木門,映入眼簾的是鑲嵌在牆中的牌樓,上書「泰安樓」三字,象徵「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相傳,因無功名無法建門樓,藍少垣巧思將門樓嵌入牆體,展現出祖先過人的智慧。
泰安樓外方內圓,寓意「天圓地方」,融合防禦與生活功能,展現客家建築智慧。(記者張振興翻攝)
泰安樓內部結構嚴謹,三層方形樓房組成「回」字形布局,中央祠堂橫匾高懸「祖功宗德」四字,昭示藍氏族人世代傳承的家風家訓,樓內仍保存著完整的書齋設施,鼓勵後代勤學向上,並設有老人金、獎學金等公益基金,體現出客家文化中重視教育與孝道的精神。
泰安樓外方內圓,寓意「天圓地方」,融合防禦與生活功能,展現客家建築智慧。(記者張振興翻攝)
建築上,泰安樓展現了傳統客家智慧,外觀近似四方,樓角則採用圓弧設計,寓意「天圓地方」,結合了防禦與生活功能。厚重的大門設有鐵皮保護,樓頂配置蓄水池,以應對火災等突發狀況,展現出高度的防衛意識與工程技藝。
如今泰安樓已轉型為融合展覽與文化推廣的旅遊熱點,二樓空間設立為客家民居建築歷史文化展覽館、家風家訓館及明清消防歷史文化館,附屬建築亦展示各類客家民俗文化,讓遊客一窺客家圍屋文化的多樣風貌。
作為4A級旅遊景區,泰安樓所在的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正加快建設步伐,結合客家風情文化休閒街、客家美食府等多元設施,打造「一園三城」新格局,每年中元節、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慶,天南地北的藍氏族人齊聚泰安樓,祈福祭祖,場面盛大感人。
2018年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梅州分會場活動在此舉辦,泰安樓成為文藝展演新舞台,客家花環龍、醒獅競技、客家美食製作等活動熱鬧登場,2023年大埔「文藝輕騎兵」巡演亦走進泰安樓,漢劇、漢樂與古樓共鳴,讓歷史建築煥發新生。
梅州大埔,以一座座客家古樓串聯起歷史與現代,讓千年客家文化在新時代繼續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