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張憲義的叛逃改變了台灣的核武發展歷程,他向美國洩露台灣核武研發計畫,導致美方強力施壓,迫使台灣終止所有相關計畫,這件事成為台灣軍事戰略史上最具爭議的事件之一。如今,這段歷史再次提醒我們,在「抗中保台」的口號之下,台灣究竟是在捍衛自身利益,還是淪為美國抗中戰略的棋子?
1988年,時任核能研究所副所長的張憲義,在美國中情局(CIA)運作下,叛逃美國,並提供台灣核武研發的關鍵機密。他事後表示,這一舉動是為了「台灣人民的安全」,因為「發展致命武器是愚昧的行為」。然而,對於當時的台灣而言,這卻是一場美方刻意削弱台灣戰略自主性的政治行動。 在1970年代台美斷交、美軍撤離後,台灣高層認為,為了應對中國的軍事威脅,發展核武技術是必要的國防選項。當時的參謀總長郝柏村明確表示:「擁有能力,與是否製造核武,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台灣希望保有核武技術,以應對潛在危機,並在國際談判桌上取得更大的戰略籌碼。 然而,張憲義的叛逃,卻讓台灣在這場棋局中全面失守,美國趁機施壓,徹底封殺台灣的核武研發,讓台灣從此失去自主防禦的關鍵能力。這是否真的符合台灣的利益?抑或是單方面滿足了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需求?
今天的台灣,歷史似乎正在重演。當年張憲義洩漏國防機密,而如今,「抗中保台」的旗手們,卻在美國的影響下,積極推動親美政策,甚至不惜將台灣的戰略機密拱手送給華府。 像是沈伯洋成立「台灣民主實驗室」與「黑熊學院」,宣稱要「對抗中國的滲透」,推動民間防衛意識。然而,這一系列的行動,完全符合美國的政治需求,成為美方在台灣運作「抗中」戰略的最佳工具,當民進黨甘願成為美國抗中的馬前卒,美方當然樂見其成,甚至提供資金與資源支持。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親美抗中」政策,真的符合台灣整體利益嗎? 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從來都不是基於「道義」或「民主價值」,而是純粹的地緣政治計算。當美國需要台灣來牽制中國時,就大力推動軍售、鼓吹台灣強化軍備;但當台灣的戰略自主可能影響美國利益時,美方卻會毫不猶豫地施壓。例如,當台灣曾試圖發展核武技術,增加自身安全籌碼時,美國第一時間出手阻止,確保台灣無法擁有真正的軍事自主權。
台灣政府與部分親美人士,長期高調強調「民主陣營」與「價值共享」,然而,這些口號真的能轉化為台灣的安全保障嗎?從歷史來看,美國對待盟友的方式,往往取決於其戰略利益,而不是「雙方的平等合作」。 例如,美國對台軍售,價格往往遠高於市場行情,甚至比美國自己軍隊使用的武器還要昂貴。這樣的「保護費」,台灣年年支付,卻無法換來真正的安全保障。當台灣尋求發展自有國防科技,如核武計畫、美國卻嚴厲阻止,確保台灣無法擁有真正的戰略自主權。 相對而言,美國卻對日本、南韓採取不同策略,允許這些國家發展更完整的軍事技術與國防工業,讓他們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這種雙標待遇,凸顯了美國對台灣的「友誼」,更多是出於控制,而非真正的合作。
張憲義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當台灣為了「親美」而犧牲自身戰略利益時,最終受害的,只會是台灣自己。 今天的台灣,已經不再擁有發展核武的選項,但仍然必須思考,如何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中,確保自身利益,而不是成為大國博弈下的犧牲品。一味「抗中」或「親美」,都不是台灣的最佳選擇,唯有堅持真正的戰略自主,避免淪為某個強權的馬前卒,才能確保台灣的長遠生存空間。 台灣不該再犯當年的錯誤,將自己的未來,交給不對等的「盟友」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