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發展,曾經是亞洲的典範,選舉過後,社會回歸理性,人民各自回到崗位,士農工商勤奮努力,展現出民主社會應有的風貌。然而,如今這樣的平衡卻似乎正在崩解。執政黨因議會選舉失利,主動挑起大罷免議題,而在野黨雖然口號喊得響亮,卻連最基本的組織動員都難以達標,讓人不禁疑問,台灣的政黨政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執政黨:贏家輸不起的政治操作。
民進黨自2000年政黨輪替後,在過去16年內幾乎長期掌握行政權,然而,在2024年的地方選舉中,卻遭遇議會失利的挫敗。過往的民主價值,應當是在選舉落幕後,各界尊重選民的選擇,讓社會回歸正常運作。但這次,執政黨不僅未能接受選舉結果,反而主動發動罷免行動,試圖透過選後鬥爭,來扳回一城,這種做法不僅令人質疑其尊重選民抉擇的誠意,更顯示出其對於政治權力的極端執念。 此外,民進黨在經濟發展與國際關係上也面臨挑戰。台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卻在全球經濟版圖中逐漸失去競爭力。產業空洞化、企業外移、年輕人薪資停滯不前,這些問題並未獲得有效解決,卻只見政府不斷將責任推卸給中國,完全無視自身政策的缺陷。而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紛紛前往美國投資,未來台灣能否培養下一個領導產業,或者扶植其他產業成為全球競爭者,至今仍無明確發展方向。
相比之下,國民黨雖然擁有百年歷史,卻在政黨運作上形同虛設,這次的大罷免事件再次暴露出其內部組織的鬆散與低效。在過去,國民黨內部有一群人倡議成立「戰鬥藍」,試圖振興黨內士氣,強化對執政黨的監督能力。然而,時至今日,「戰鬥藍」仍未能展現出強有力的團結與行動力,甚至在黨內持續發生分裂,許多基層黨工對於罷免行動的參與度低落,第一階段連署甚至無法順利通過。
這反映出國民黨高層與基層之間缺乏有效的組織運作,高層或許可以在媒體上喊話、呼風喚雨,但真正落地執行時,卻發現基層人員的忠誠度與執行力遠不如預期。國民黨並未能有效利用其手中的政治資源,無法發揮百年大黨應有的組織優勢,使得原本該肩負制衡政府的責任,淪為「形式上的反對黨」,對於執政黨的政策只能口頭批評,卻無法真正發動有效監督。
當執政黨「贏了還不甘願」,而在野黨「輸了也無法團結反抗」,台灣的政黨政治便陷入了惡性循環。民進黨的罷免行動暴露了其對民主價值的不尊重,試圖透過不斷的政治操作來維持自身權力,而國民黨則因內部組織鬆散,即使擁有龐大的政治資源,卻無法將其轉化為有效的行動,無力制衡執政黨,甚至無法自保。 這種政治內耗,最終受害的並不是政黨,而是台灣人民。企業界擔心政局不穩,資金外流,年輕人對未來充滿焦慮,薪資與生活品質的停滯讓許多人選擇離開台灣發展。更嚴重的是,兩岸關係在不斷惡化,當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台灣若持續沉浸於內部鬥爭,無法聚焦於產業發展,最終恐怕會錯失未來的競爭優勢。
這次的大罷免事件,突顯出台灣政黨運作的根本問題——執政黨過度執著於權力的延續,而在野黨無法有效組織與反制。若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台灣將陷入無休止的政治內耗,經濟停滯,社會發展受阻,甚至在國際局勢動盪的情況下,逐漸喪失競爭力與自主性。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台灣重新回到務實發展、經濟繁榮的道路上。政黨應該回歸公共政策的討論,而非無止境的政治惡鬥。產業應該獲得更好的扶植與支持,而不是因為政局不穩導致企業外流。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讓台灣成為AI時代的新矽谷,而不是沉浸於內部權力鬥爭。 台灣的未來,不應該被綁架於政黨之間的角力,而應該由全體人民共同決定。無論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應該回歸到真正為台灣發展奮鬥的初心,才能真正讓這片土地恢復過去的榮景,並在全球競爭中找到新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