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的江南孕育出許多垂涎三尺的美食,其中常熟市的「蒸菜」是湯中有菜,菜中有湯,完全符合現代人少油少鹽的健康需求。
在物產豐腴的常熟蒸菜,嚴選虞山上的松樹蕈、長江的江鮮、竹林裡的嫩筍、荷池裡的蓮蓬、新發的豆芽、散養的雞鴨及各種新鮮禽肉的食材入菜。
常熟蒸菜的特色是選料精細,四季有別(應時而食)且注重湯水,江南飲食喜歡清淡,看似湯汁清淡如白開水般,卻是有功夫在其中,其箇中奧秘在於老母雞、火腿和豬骨一起熬制幾個小時的高湯,加入各式食材,以蒸籠蒸煮,使湯中有菜,菜中有湯。
另一項特色則是刀工精細,造型優美。在蒸煮的過程中,運用水蒸氣的對流中,使熱量開始均勻彌散於籠架內,完成後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讓食客們品嘗到一種素面朝天的鮮美。
「蒸」字意味著蒸蒸日上。其「老八樣」用意是最具代表性的常熟蒸菜,更因為每個菜名都有好彩頭,如「菊花爆魚」含年年有餘之意,「爆」有發之意,寓意吉祥;「翡翠金磚」寓意高貴;「招財進寶」以金黃色蛋餃象徵金元寶,墊底的黃豆芽象徵玉如意,寓意財源茂盛。
在「金屋藏嬌」方面是寓意家庭幸福;「白汁銀蹄」寓意生活甜蜜;「神仙草雞」寓意過上神仙日子,另有傳言是「老八樣」是八仙給常熟人的特別饋贈,所以在八仙桌上品嘗「老八樣」,令人有飄飄意仙的感受。
以水傳熱,以蒸籠為媒,尋常的食材經雕琢後,以華麗的姿態登場,原汁原味且營養豐富,這就是常熟蒸菜,它有著最原生態的鄉土氣息。
常熟蒸菜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實際上表現的是常熟人和這方水土的和諧關係,更是土地對常熟人的無私餽贈,也彰顯常熟人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常熟蒸菜已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幹蒸、清蒸、扣蒸、粉蒸、糟蒸、荷葉蒸、紙包蒸等多種技藝,並隨著時令更新的春、夏、秋、冬四季宴系列,多道蒸菜被列入《中國名菜譜》和《江蘇省名菜譜》。常熟成為繼湖北天門、湖南瀏陽之後的全中國第三個「中國蒸菜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