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50淨零碳排政策全球推進之下,建築產業如何落實永續、回應環境挑戰?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於7月舉辦「永續大師講座」,邀請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副理事長黃郁文,以及在地知名品牌陸府建設三位高階主管:副總經理蔣海芃、營運長蕭國邦與品牌總監康育萍,共同探討建築與自然共生的下一步:從淨零碳排到都市生態復甦。
建築不能只靠硬體,設計者與執行者缺一不可。圖/常喜悅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楊志鵬表示,「智慧綠建築與淨零碳排的實踐,不能只靠政策與理想,而需要設計者與執行者密切配合。」隨著《淨零建築減碳旗艦計畫》、《智慧城鄉前瞻計畫》等政策陸續推動,這場講座特別聚焦「淨零碳排對不動產產業的影響」,希冀建築產業能在城市更新、生態恢復與居住品質之間找出最好的平衡點。
楊志鵬(右):落實綠建築,設計與執行缺一不可。圖/常喜悅
上半場由黃郁文建築師主講「自然取向與淨零碳排:不動產業的綠色生態」,他指出,若公共建設只重經濟導向,忽視生態本質,將導致生態系統崩解,甚至使「住在公園旁」成為臭水溝旁的幻滅夢想。
他以臺中14期重劃區為例:「原本有自然過濾能力的水溝,經過硬舖成三面光後,反而變成封閉系統,導致水質惡化與臭味滋生。」他提倡生態池、水滲透設計與城市濕地化,並指出:「只要給自然空間,它就會回來填補。」包括貢德氏赤蛙、夜鷺、甚至螢火蟲的回歸,都是台中建築十年努力的證明。
黃郁文直言:「重劃區開發必須學會在生態與經濟之間妥協與平衡,這才是面對極端氣候的根本解方。」他也呼籲,政策、建築師與建材商三者皆須參與,缺一不可。
「這本書非常關鍵。」黃郁文表示,《自然取向和淨零探排》有助產業從設計、法規到實務,系統化理解綠色建築的發展方向。圖/常喜悅
下半場由陸府建設三位高階主管接力分享企業的「生機建築」實踐。副總經理蔣海芃指出:「今年5月陸府滿35週年,我們從早期的垂直villa,到如今推動都市跳島綠化、弱建築強景觀、社區共好文化三大策略,致力打造都市森林度假村。」
他指出,最難的挑戰並非設計,而是後續的綠化養護與社區共識推動。目前陸府每年接待超過60場的參訪,不少同業已主動來學習生態建築的落地關鍵。
蔣海芃(中)指出,綠建築關鍵不在設計階段,而在於落地後的維護與居民參與。圖/常喜悅
品牌總監康育萍分享,陸府自建「綠海植人團隊」、「樂活秘書」、「社區GO團隊」,並定期提供植栽健檢、社區活動與全齡服務,將綠建築延伸成為住戶日常的「綠生活體驗」。
陸府建設品牌總監康育萍強調,「綠建築要走進生活」,打造讓住戶下樓就能度假的都市森林社區。圖/常喜悅
「我們超過50%的團隊,都在做生活服務與生態教育相關工作,讓都市裡的住戶,不必遠行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豐富。」她補充,過去十年,陸府在基地高低差中設置生態池,竟意外吸引生物棲息,甚至發現夜鷺與螢火蟲回歸,「證明自然是會回應的,只要我們願意先給它機會。」
這場講座不只是專家對談,更是一場城市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臺中,正用行動示範綠建築如何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力量,下一個10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