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成大接連爆出的爭議,已不再只是孤立事件,而像是一層層被揭開的老舊地基,讓這座台灣學術重鎮的形象搖搖欲墜。從小三共用案、有機溶液學生受害事件,到蘭花學者涉入國安疑雲,這些風暴的背後,逐漸浮現的,是一個更深層的制度性問題:學術倫理的淪喪與權力結構的不透明。
翻攝網路
近期網路與PTT熱議的焦點,集中在成大生命科學院的彈性薪資審查爭議上。據檢舉人指控,彈薪制度原本設計為鼓勵學術卓越、留才育才的獎勵機制,如今卻疑似淪為利益分配與裙帶關係的溫床。更嚴重的是,審查制度在執行上,不僅缺乏明確標準與公開透明,甚至出現學術與行政利益重疊者參與審查、明顯未利益迴避的情形。
具名遭點名的成大生科王姓院長,據悉其近年學術指標並非院內最優,但卻連年獲得彈薪高額補助。根據不同學術資料庫顯示,其H-index介於27至33之間,顯著低於歷任前院長與多位同儕。而擔任審查召集人的賴姓教授,亦曾與王院長長期為共同作者,甚至於王擔任副教務長期間,其本人為教務長,行政從屬關係明確,卻未迴避審查,這樣的安排,顯然已逾越學術倫理的基本界線。
如此荒腔走板的操作,對於努力教學、積極研究、默默耕耘的教授而言,是一記沉重打擊。在同樣肩負研究與教學重任的條件下,部分學者僅能獲得每月1至3萬元不等的補助,卻要眼睜睜看著彈薪制度被挪用為高層分配私利的工具。原本期望為年輕學者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制度,最終卻只剩「雨露不均」的失望。更令人感到寒心的是,這些爭議多數在校內無人敢言。因為涉案者不乏副校長、前教務長、現任院長等高層,早已成為學校派系布局的重要棋子。「誰敢得罪院長」、「他是校長的人」—這樣的潛規則,早已構成一道無形的壓力牆,扼殺了誠實發聲與制度改革的空間。當一個大學的風氣被這種體制性恐懼所支配,學術自由與誠信精神自然難以生根。
成大彈性薪資爭議,所曝露的不僅是一場學術分配的失衡,更是一場制度與文化的病灶。當學術成就不再是公平評比的基準,而由派系、人脈、過往的行政連結決定命運,台灣的高教體系就不再是拔尖育才的基地,而成了資源壟斷與自肥文化的溫床。 這是一個警訊,也是一個契機。成功大學若真欲回歸其「成就人之大業」的初衷,勢必需要徹底檢視彈薪制度、全面重建利益迴避與審查公開的機制,更要鼓勵內部誠實檢討、聆聽基層聲音。唯有勇於揭開黑箱,才能重建制度正義;唯有回歸學術初心,才能挽回社會對這座學術殿堂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