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邁向淨零永續與極端氣候風險加劇的浪潮下,「2025 第五屆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TAIWAN COP5)於25日假高雄駁二 B6倉庫舉辦「健康與調適氣候對話論壇」。本次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陳培詩永續長主持,邀請多家指標性醫療與教育機構共同支持,從北、中、南的地域視角出發,涵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到社區等場域,聚焦身體健康與心理調適,帶來緊扣氣候變遷的醫療實務與社區防護分享。
圖說-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趙恭岳執行長。(圖片來源: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jpg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王小星副局長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或生態問題,更已深刻影響人類健康與公共衛生。面對極端氣候與疾病型態的轉變,醫療機構必須從單一照護角色轉為積極的行動者,強化醫療調適與減碳管理。醫院雖為高耗能產業,但在保障醫療品質的同時,也能以合理的方式推動節能降碳。高雄市衛生局已展開多項行動,包括推動數位轉型、AI應用、ESG政策與智慧醫療示範,並透過跨院合作及心理健康介入,打造更具韌性的健康城市。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趙恭岳執行長指出,健康議題已成為氣候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早期的醫院示範計畫到如今的全國推廣,醫療體系的減碳與調適工作正逐步系統化。他指出,面對極端氣候、公共衛生風險與疾病型態變化,必須以「減量」與「調適」雙軌並進,透過風險管理與跨領域合作,強化醫療韌性。
圖說-小港醫院洪志興院長。(圖片來源: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
公共衛生體系的健全是支撐永續發展的基礎,高雄醫學大學團隊由林俊祐醫務秘書率先揭示「智慧醫療 × 社會共防 × ESG」的整體藍圖,說明醫療體系應善用院內龐大數據,改善流程並導入節能與綠色設施,在極端氣候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強化醫院的營運韌性。同時強調預防與前移防線的重要性:在設備汰換、能源管理與人員訓練之外,應透過社區端的健康促進減少醫療資源耗用,讓「少生病、晚進院」成為韌性策略的一部分。 中國醫藥大學許惠悰教授與林佳瑩同學以實證討論社區公共衛生挑戰,指出高溫、空氣汙染與綠地分布不均所造成的健康風險差異,已成為在地化調適的關鍵議題。從歐亞與台灣研究案例說明,高齡者在熱浪期間的風險顯著升高,不同城市與社區因環境與社經條件不同,暴露與脆弱度也出現差異,呼籲建置健康風險預警機制並強化在地防護與環境規劃。
在傳染病風險方面,中國醫藥大學以高雄登革熱歷史資料為例,建置納入溫度、降雨、相對濕度與風速等因子的多重模型,針對不同風險分區進行預測,並提出建立健康風險預警系統、完善監測據點、結合氣象資料超前部署與在高風險季節與地區強化衛生合作等建議。 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表示,臺北醫學大學體系以「一校三院」的整合實作,全面回應醫療減碳與淨零轉型的目標。院長分享,學校自上而下推動醫療流程碳足跡盤點、醫療廢棄物分類回收,以及門診檢查與洗腎等高耗材科別的減量管理;同時在跨院層級推行綠色採購、課程設計與競賽活動以培育永續人才。並以「健康檢查到出院」的旅程盤點各環節耗能與耗材,據以訂定院所層級的介入重點與採購準則,讓減碳目標可衡量、可追蹤。
圖說-聖嚴教育基金會賴杉桂常務董事。(圖片來源: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
小港醫院洪志興院長亦於會中分享綠色治理下的醫療永續做法,從院內行為與設備雙管齊下推進,包括綠色採購占比提升、智慧樓宇與能源監測、空調與照明的精細化管理,以及同仁用電與行車習慣的行為改變。醫院並以周周檢視、專家協作與示範案帶動的方式,將節能減碳轉化為日常治理,逐步累積可被複製的操作經驗。 論壇亦關注氣候變遷引發的心理層面衝擊。聖嚴教育基金會賴杉桂常務董事從「心靈環保」出發,提出以禪修與身心實踐提升心理韌性的路徑,並分享法鼓山進行的淨零盤查與碳匯計算作法,強調以慈悲與智慧引導行為改變,將個人修習擴大為社群行動,讓身心調適與環境永續相互支撐。
綜觀本場論壇的交流,與會單位從醫院端的能源與材料管理、臨床流程的碳盤查,到社區傳染病風險建模與在地預警,再延伸至心理調適與社會動員,勾勒出一幅從「院內到社區、由身至心」的調適行動地圖。面對極端高溫、暴雨與疾病風險已成日常的現實,醫療體系與社區必須以資料驅動與跨域合作為核心,讓每一項可落實的行動逐步累積成韌性,為臺灣的健康安全與永續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