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第五屆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TAIWAN COP5」24日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式登場,其中重頭戲「氣候行動高峰論壇」同日下午舉行,以「韌性轉型:從衝擊到行動」為核心,邀集中央部會、產業領袖、學術專家與國際夥伴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極端氣候下的治理挑戰與跨域合作策略,推動臺灣邁向更具韌性的永續未來。 論壇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主辦,邀來蔡玲儀署長與經濟部莊銘池主任秘書擔任開場專題講者,分別就「極端氣候下的韌性臺灣」與「建構極端氣候下的經濟韌性」兩大主題發表演說,從氣候治理、產業轉型到政策整合,提出面向 2050 的長期願景與策略。
「2025 第五屆臺灣氣候行動高峰論壇」集結中央部會、產業與國際夥伴,共同探討臺灣氣候治理與永續轉型策略。(圖片來源: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表示,臺灣的氣候挑戰南北差異明顯,面對暴雨與乾旱並存的現實,氣候變遷已不再是北極熊的故事,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日常。目前正加速推動第三版國家氣候預算計畫及NDC 3.0 減碳路徑,強化跨部會協調與地方行動,要讓全民都能參與,讓每一項政策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蔡玲儀署長以「極端氣候下的韌性臺灣」為題指出,近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國土安全與社會運作造成明顯衝擊,守住 1.5°C 的挑戰越來越艱鉅。環境部已啟動多層級調適策略,包括高溫紅燈警示系統、社區韌性示範區與水資源調度機制等,並強調氣候行動需同時兼顧減碳與調適,結合中央、地方與公民的力量,以科學為基礎、以社會為核心,加速推進氣候風險識別、碳管理與熱害防治等核心政策,並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落實地方協力與部會整合,建立跨部門治理架構。
經濟部莊銘池主任秘書表示中小企業彈性高、反應快、能客製化,是臺灣最具韌性的產業群體。(圖片來源: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
經濟部莊銘池主任秘書則強調,在全球綠色轉型浪潮中,氣候風險已成為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極端氣候加劇能源與水資源挑戰,中小企業在氣候調適中扮演關鍵角色。中小企業彈性高、反應快、能客製化,是臺灣最具韌性的產業群體。政府將持續透過輔導與協助,幫助企業導入低碳技術與數位管理,促進在地供應與永續轉型。
圖說-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莊老達司長分享農業面對極端氣候的調適行動,從災前預警、智慧設施到災後保險,建立完整的韌性機制。全臺已布建逾 200 座農業氣象站,提供即時預警與數據分析,並推動智慧溫網室、農業保險及耐熱品種育成,打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永續農業。(圖片來源: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
首場論壇「從減碳到轉型風險:跨部門協作提升臺灣經濟與環境韌性」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主持,邀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中鋼公司周文賢副總經理、中華電信黃志雄執行副總經理及日月光李叔霞副總經理共同與談。 與談人分別從氣候預警、智慧製造到供應鏈管理等面向分享實務經驗,展現產官協力推動氣候行動的多元成果。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分享,氣象署近年以「早期預警人人有感(EWS for All)」為目標,結合AI 預測模型與跨域資料分析,讓預警系統從「資訊發布」進化為「行動支援」。他舉例,氣象署已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置逾 20 個極端降雨預警區域,利用山區雷達、AI 模型與通訊平台即時回傳觀測資訊,提前半小時發布預警,讓溪水未暴漲前,山區工作人員就能即時撤離,展現科技跨界守護生命安全的潛能。
中鋼公司則以實際案例分享高碳產業的轉型路徑與再生能源導入策略,副總經理周文賢指出,鋼鐵屬於全球高排放「難減產業」,但中鋼已以三條路徑推動轉型:一是低碳製程與綠能導入:廣設太陽光電,累計供綠電超過 6.5 億度;跨廠蒸氣與氣體共享節能減碳。二是數位轉型:導入智慧分控與製程 AI 優化,年減排逾 3 萬噸 CO₂。三是供應鏈韌性:與上下游協作推動再生能源採購與低碳材料開發。環境壓力正在變成經濟壓力,誰先轉型,誰就能在未來市場中立足。 中華電信以「海地星空」打造全方位通訊韌性,執行副總經理黃志雄說明,極端氣候對通訊設施衝擊日增,公司以「海(海纜)–地(固網)–星(衛星)」三層架構強化通訊防災能力。此外,透過雲端節能、智慧電表與 AI 系統化監控,有效減少能源使用與碳排。通訊是防災的神經系統,韌性是數位轉型的靈魂,中華電信將以 ICT 技術協助全國能源與防災治理升級。
日月光則從供應鏈永續的角度出發,展示企業如何運用創新科技落實淨零轉型,推動綠色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副總經理李叔霞指出,公司在高雄楠梓園區打造全臺綠建築密度最高廠區,新建與既有廠房全面導入綠建築設計。企業內部每兩週召開一次永續會議,並設立「溫室氣體管理官制度」,由廠長直接負責碳管理與績效,推動碳盤查數位化與 AI 製程節能。供應鏈端則要求合作廠商每年減碳 3%,同時成立永續學院培訓逾 2,000 名供應商代表,把永續從單點作為變成產業文化。 透過產官協作與數據整合,論壇展現臺灣企業在減碳、創新與永續行動間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