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淨零碳排的共識日益強化,地熱能源以其穩定、低碳且具本地自給潛力的特性,逐漸成為全球再生能源政策的關鍵拼圖。台灣作為一座板塊碰撞造山快速抬升並兼有火山的島嶼,理應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熱優勢,但實際開發進程卻遠遠落後於國際腳步。對此,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宋聖榮以長年研究與實務觀察指出,台灣的地熱開發之所以裹足不前,癥結在於地質架構、水文條件與政策法規三方的複雜交錯。
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具有豐富地熱潛能。 圖/報系資料庫
宋教授指出,台灣地熱潛能雖被高度期待,但地熱資源能否開發成功,背後需同時滿足「熱源」、「通道」與「水」三大關鍵條件。台灣擁有年降雨量動輒3000毫米的水氣環境,乍看之下並不缺水,然而地形高聳、地層緊密,導致水難以有效滲透至地底熱儲層,形成地熱開發上看不見卻極致致命的隱性障礙。 此外,台灣地底構造多為褶皺、擠壓型結構,缺乏類似國外張裂型地層那樣的天然孔隙或裂縫來儲存熱水。這也是過去如清水等地熱開發案,歷時十餘年,最終卻因儲層與水源條件不符而無法商轉的主因。宋教授強調:「台灣並非沒有熱,而是沒有水,也沒有足夠空間留住這些熱水。」這也意味著傳統地熱技術在台灣的可行性相對受限。
然而挑戰即是轉機,針對這樣的地質特性,國際上近年快速發展的「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反而可能為台灣打開一條全新的地熱之路。EGS技術不依賴天然儲層,而是透過人工裂解,創造可控通道與儲存空間,大幅提升在無水或低滲透性區域的開發機會。 除了地質與技術層面,政策與法規障礙更是地熱開發不可忽視的結構性瓶頸。宋教授指出,許多潛在地熱熱區位於原住民保留地,土地取得困難與溝通門檻高,加上現行法規對斜井或定向井的限制,使得部分地熱井無法避開開發禁忌,如「鑽井與回注井過近」,這在國際地熱開發中被視為開發失敗的高風險因子。對照國外如冰島、日本或美國的開發經驗,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功來自於地質結構簡單、水源穩定與配套制度明確,這正是台灣目前亟需補強的三大核心。
在國家能源政策已將地熱納入再生能源主軸之際,宋聖榮教授呼籲政府與業界應正視台灣的地熱特性與限制,聚焦於技術創新與制度鬆綁雙管齊下。他建議,應透過政策明確化、土地制度配套與EGS技術試驗場域的推動,創造具示範效應的成功案例,才能讓投資者有信心、讓地熱真正成為穩定的綠電基石。 總結而言,台灣的地熱開發不缺熱,但缺「條件」。破解這場熱能迷宮,關鍵在於科學理解、技術轉譯與政策配套是否能真正落地。若能以科學為基礎、以技術為突破、以制度為後盾,地熱終將成為台灣邁向淨零目標最穩健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