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齡化浪潮與慢性病激增的背景下,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正逐漸成為威脅心血管健康的沉默殺手。根據統計,全球超過兩億人正受PAD所苦,亞洲更是患者快速成長的熱點區域。面對這股潛在健康危機,成大衍生新創「偵脈科技」攜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創的無壓脈帶式智慧血管監測系統,並於2025亞洲生技大展首次公開亮相,引起醫療界與投資圈高度矚目。
傳統PAD檢測方式仰賴專業醫療人員操作壓脈帶測量四肢血壓,程序繁瑣,且難以普及到社區與居家照護現場。偵脈科技突破性地整合光體積變化描記法(PPG)與心電圖(ECG)雙模技術,透過計算脈波傳導速度變化,精準提供血管年齡與阻塞程度等指標,不僅提升診斷準確性,更顯著降低檢測門檻與時間成本,實現血管健康的「非侵入、即時性、智慧化」三大願景。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葉明龍(中)與偵脈科技團隊一同合影。 偵脈科技/提供
其核心產品「四肢末端夾式感測器」僅需輕巧佩戴,即可同步量測四肢脈波與心電訊號,再透過雲端AI演算法自動判讀數據、預測風險,並建立長期監測曲線。無論在醫療院所、居家照護場域,甚至是遠距健康管理系統中,都能輕鬆整合使用,為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提供極具價值的慢性病監測與預警解方。
成大衍生新創「偵脈科技」攜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創的無壓脈帶式智慧血管監測系統,並於2025亞洲生技大展首次公開亮相,引起醫療界與投資圈高度矚目。 偵脈科技/提供
偵脈科技的誕生,來自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葉明龍領軍的研究成果,與醫工系林哲偉教授、資工系詹慧伶教授,以及成大醫院心臟內科臨床醫師共同攜手開發。在經濟部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的支持下,這項技術成功轉化為商業產品,並催生偵脈科技的創業契機。 葉明龍教授指出,「我們希望讓血管疾病的預警不再困難,病人可以更早發現、更精準治療,避免不必要的病痛與醫療資源浪費。我們相信,科技不只是用來創造效能,更是守護生命的力量。」
根據市場預測,全球周邊循環監測醫材市場正以年均7.4%的速度成長,2022年市場規模已達2億美元,未來更將因高齡與慢病管理需求激增而持續擴大。偵脈科技精準抓住這股醫療科技轉型浪潮,打造出兼具臨床專業與消費端友善操作體驗的產品,讓血管健康監測從「只能在醫院做」變成「在家也能做」。 此次在2025亞洲生技大展中的首度公開亮相,偵脈科技即受到多方關注,不僅展示了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堅實研發實力,也再次印證了成大在產學創新、醫工轉譯上的引領角色。未來,偵脈科技將持續推進技術應用擴展,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朝向打造全球智慧血管健康管理標竿邁進。